分享與加入書籤    
 
壇場介紹/各壇簡介/祈願壇
流程及特色

祈願壇佛事內容有恭誦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、禮拜《大悲懺》及持誦〈大悲咒〉。

《普門品》是《法華經》當中的一品,單品流通極廣。虔心恭誦《普門品》能體會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,現種種身形,遊諸國土,度脫眾生之殊勝功德願力。

《大悲懺》,最早是宋代知禮大師以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為主體所發展、編寫、制定出來的,又經歷代祖師的歸納整理,而成為目前流通的版本。內容包含供香讚頌、禮敬三寶以及護咒善神、持誦〈大悲咒〉、發願懺悔、皈依迴向等。是一部流行甚廣,且頗受歡迎的懺法儀軌。

禮拜《大悲懺》,不但可以仰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加持,而消災免難。更重要的是透過懇切地懺悔,而洗滌身心,因身心淨化,而祛除業障。究竟而言,也不只是在拜懺時才來懺悔洗滌自己的身心,更要在日常生活中,養成隨時發現過失,隨時懺悔改過的習慣,並且要努力學習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的精神,這才是禮拜《大悲懺》的根本意義所在。

〈大悲咒〉,靈驗不可思議,因而被稱為〈大悲神咒〉,歷來持誦者非常多。根據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的記載,觀世音菩薩因受持〈大悲咒〉,而從初地頓超八地,因此發願宏揚此咒,利樂眾生。持誦〈大悲咒〉,不但能消除罪障、遠離病難,也有助於修行成佛之道。

〈大悲咒〉所以如此靈驗,主要是由於觀世音菩薩慈悲大願的護念。而持咒者除了專心持誦之外,更要發菩提心,並且要修「慈悲心、平等心、無染著心、恭敬心、謙卑心、無雜亂心」,因為觀世音菩薩說這些心是<大悲咒>的真實相貌。所以,持咒者必須有這些心,才能真正和<大悲咒>感應道交。

參考資料: 唐.伽梵達摩譯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 (T20,no.1060) 
聖嚴法師《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》。台北:法鼓文化。

Android 大悲懺 APP應用程式下載大悲懺APP下載

繁體版
繁體版
簡體版
簡體版